霸道绝不是魄力的代名词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李克强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亲自加上这句话。权力任性,现实表现为一些领导干部为官霸道。这些人,有权就不知天高地厚,猛劲儿嘚瑟,有位就抛弃纪律规矩,可劲儿任性。他们把职位的升迁当成霸道的理由;把权力的增大视作张狂的资本。更为可笑的是,有的领导干部竟然认为霸道是工作有魄力、有能力的表现,给霸道官员提供了放飞自我的空间。
其实,“霸道”不是“魄力”的代名词,而是“腐败”的先兆。在这方面,曾经的“明星官员”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堪称典型。他一贯的强势被赋予了“干将”的光环,殊不知这是一种专制,是听不得反对声音的霸道。这种无法无天、目无法纪的“绿林好汉”作风,恰恰为他后来栽跟头埋下祸根。仇和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他曾经的霸道和张狂买单。
“霸”而后“腐”,典型案例触目惊心。
云南省红河州委原常委、政法委书记和建,在长期担任一把手的过程中,渐渐养成说一不二、颐指气使的骄狂之气。尤其是在担任红河州委政法委书记后,耍特权、耍威风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如果别人不听他的,或不如他的意,就会骂人、拍桌子、摔杯子。
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随心所欲,可以当着上百人的面像骂儿子一样骂下属。一次,时任环保局长韦昌明因环保工作和他发生争执,韦罗列了自己掌握的科学数据和专家意见。季建业说:“你能不能让你们家那些环保专家闭嘴?那这样吧,我和组织部说说给你换个岗位。”
当年曾以大肆卖官出名的绥化市委原书记马德,人称有“三气”:官气、匪气与霸气,脾气暴躁异常,下属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污言秽语和辱骂呵斥。海南省东方市委原书记戚火贵说一不二,人称东方市没有法律,只有戚火贵的“指示”,是典型的土皇帝。此外,像黑龙江省政协原主席韩桂芝、贵州省建设厅原厅长卢万里,等等,都素以作风霸道而著称。
这些“霸”而后“腐”的领导干部,很多是作风彪悍的一把手。当权力运行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权力就变得炙手可热、无所不能,领导干部就会将权力异化为私人权杖,为所欲为。一旦底线失守、价值观扭曲、自控力失控,以权谋私、权力寻租肯定“应运而生”,最终必然会走向贪腐深渊,无法自拔。
官员作风霸道,是官场之灾。作风霸道,容易导致其与同事、下属之间产生矛盾,不但令他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更强化了绝对权力,搅乱政治生态,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霸道作风和绝对权力一旦结合起来,权力监督和制度制约便彻底沦为一纸空谈。这非但不利于工作开展,也给以权谋私提供了游刃有余的操作空间。
官员要“霸气”,即果断担当、敢于拍板、雷厉风行;而不要“霸道”,像季建业等人“霸气”不足、“霸道”有余,给地方经济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也给自己的人生酿造了悲剧。要治理干部作风霸道,不仅仅要拿出切实管用的措施加强作风建设,坚决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斗争,更要对权力运行既形成有效制约,又形成有效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根本上遏制腐败,让霸气干部在党内和社会没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