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典】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原典

  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关市之赋,厉民之甚者也。周公制礼,其肯笔之于书以为常法哉?昔文王治岐,关市讥而不征。武王有天下,奉行不变。……使赋及关市,宁非横敛乎?吾以是知《周官》非周公所作,决也!

  ——【清】万斯大《周官辨非·天官》

  释义

  清代经学家万斯大(1633-1683年)的《周官辨非》是一部力证《周礼》为伪的著作。《周官》,又称《周礼》,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末年,是一部汇编行政法律规范的典籍。为了论证《周官》之伪,万斯大提出了一个论点:“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意思是,圣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再小也要推行;于民有害的事情,再小也必须革除。而《周礼·天官》九赋中的“关市之赋”,对百姓最为有害。所以《周官》并非周公所作确定无疑。在这里,万斯大把“利民”作为执政治国的价值标准,具有民本思想的积极意义。

  万斯大的老师、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倡导:“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清代中后期的钱泳主张:“天下事有利于民者,则当厚其本,深其源;有害于民者,则当拔其本,塞其源。”万斯大的“利民”思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中国传统民本主义中的利民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并逐渐展现其本身所应具有的价值。

  解读

  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群众、联系群众,更不能忽略了那些所谓的“小事”。井冈山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规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个红薯,成为凝聚人心的关键。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哪里来?正是从这些为民服务的小事中来,从这些为民解忧的点点滴滴中来。今天,改革航船行驶在深水区,尤需记取这样的光荣传统。习近平同志注意到,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有的同志或者认为“活动离我很远”,或者拿着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认为自己身上没有什么大问题,自我感觉良好、态度不积极、参与感不强。所以他提出,要提高思想认识,严格衡量尺度,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小情,应该细致到“丝发”和“毫末”的程度,就像拿着显微镜看民生疾苦、看“四风”顽疾。如此,一些没看清的问题就会看清,一些过去没引起重视的问题就会重视起来,才能更好地做利民之事、去厉民之病。(摘自《习近平用典》)

发表日期:2020-06-11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打印此页
分享到:新浪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