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母子情
1.东汉哺乳俑
哺乳俑 东汉 陶 四川博物院藏
这件哺乳俑在1972年出土于四川资阳县南市,高21厘米。该俑身着交襟长袖,盘坐,高梳发髻,头戴巾,面带微笑,左臂环抱婴儿,表现出一位母亲的慈爱形象。一位带女儿来四川博物院参观的观众看到这件文物后这样说:“这件陶俑展现出的慈母形象,让我想起了远在家乡的母亲。不知不觉,我离开乡村已近二十个年头,与母亲聚少离多,总觉得心存愧疚。时光荏苒,我的女儿出生了,每每抱着女儿的小脚丫,我总能想起小的时候,寒冷的冬夜,母亲用她粗糙的双手给我暖脚,母亲的手总是暖的。此时,我才真真切切感知‘养儿方知父母恩’,希望天下的母亲永远幸福安康。”
2.唐母子俑
唐母子俑 高8.1厘米 1952年陕西省长安县杜曲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在西安周围唐代的墓葬中,出土有表现母子亲情的一类陶俑——母亲抱着婴儿,婴儿依靠在母亲的肩膀上,母亲侧仰着脸贴近孩子,脸上充满幸福的笑容。这类陶俑大多数形体不大,比如这一件不到十公分高,红陶质,模塑成型施彩绘。此陶俑梳峨髻,上穿交领窄袖长衫,下着及胸曳地长裙,臂弯里有一个可爱的婴儿靠在母亲右肩膀上。
为什么唐代会出现表现母子亲情的陶俑?实际上是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人自古重视孝道,认为百善孝为先。隋唐结束了南北朝的社会动荡,带来国泰民安、文化繁荣的社会局面,儒家思想也有新的发展,整个社会提倡孝道。这些陶俑也表达了对父母之爱的歌颂,体现出感恩父母、孝顺长辈的文化理念。
3.海瑞“寿”字碑
海瑞“寿”字碑
在浙江省淳安县龙山岛海瑞祠的碑林里,有一块“寿”字碑,这块碑上的“寿”字是海瑞在淳安当知县时为母亲过七十大寿时所书。海瑞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单靠薪俸维持全家生计。为补贴家用,他常与仆人一道种植稻麦、蔬菜,或上山打柴,一年到头吃不上几回肉。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母亲七十大寿,海瑞仅以“市肉二斤”而过,并书写了这个狂草“寿”字作为礼物,传为美谈。连当时的浙江总督都听说了这件事,还将此事当成新闻讲给别人听:“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很快这件事就传到了京城,满朝大臣都感到十分惊讶,没想到海瑞竟清廉到这样的境界。
这个寿字,正看倒看都是寿字;同时细看可以发现这个字是由“生母七十”四个字组成,是为母祝寿的意思。后来淳安人民为了纪念海瑞这种清廉为民的情怀,就将海瑞为母所书的“寿”字拓印到石碑上,放入海瑞祠的碑林中。
4.孝子墩墓石羊
孝子墩墓石羊
今天的合肥,仍然流传着“合肥第二包公”——李天馥“至孝感天”的传说。李天馥(1637-1699),字湘北,号容斋,清初合肥人,曾任吏部左侍郎、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为官清正,履职勤慎,以扬清激浊为己任,驱逐黠吏,奖掖后进,受到康熙帝的器重。
李天馥对母亲非常孝顺,他的母亲瞿氏去世时,他扶母亲的灵柩返回原籍地,安葬了母亲后,在墓旁筑庐守丧三年。李天馥守制期间,有一对白燕栖于墓旁的小屋上,乡人认为这是被李天馥的孝行所感动,遂把李天馥守制的房子称为“白燕庐”。
这一传说在当时被传为佳话,清人张潮在诗中写道:“双影差池丙舍留,为谁幽独共山丘。泥衔枕块惊翻雪,尾掠波纹讶聚鸥。反哺未容乌作伴,览辉应许凤为俦。投怀好忆当年梦,燕国鸿文兆黑头。”
白燕庐又名孝子墩,这片墓地的石雕群中的石羊令人印象深刻。《增广贤文》曰:羊有跪乳之恩。小羊羔喝奶时都有感恩举动,我们身为子女更须懂得孝顺父母。
5.“为善最乐”铜镜
“为善最乐”铜镜
“为善最乐”铜镜出自清朝(1644—1911),现珍藏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博物馆。“为善最乐”铜镜捐赠者为我们讲了这样一段动人故事:
记忆中的母亲,是最普通的农村妇女。母亲平日里话不多,却最爱“多管闲事”,不管哪家有困难需要帮忙,母亲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小时候,母亲有一块宝贝铜镜,说是祖上流传下来的“传家宝”,说要代代相传。
铜镜上刻着“为善最乐”四个大字,母亲说,这是我们祖上流传下来的家训。原来,母亲的曾祖母是开医馆的,家境殷实,乐善好施,常常免费为穷人看病,还经常开设粥棚施粥,得到当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后来,有一户接受过帮助的人家便打造了一块印有“为善最乐”的铜镜送给母亲的曾祖母。母亲告诉我们,曾祖母从小便教育她“要多做好事,要行善积德”,久而久之,“为善最乐”成了我们家族的家规。
后来,我将这块铜镜赠送给了青川县博物馆珍藏,我也常常向家人讲述家传“为善最乐”铜镜的故事,教导子女和孙儿孙女要向善,要多做好事,帮助别人。
6.葛云飞(父母)封诰卷
葛云飞(父母)封诰卷
萧山博物馆藏有一卷道光十四年(1834)十月十九日封赠葛云飞之父母诰命。从封诰内容来看,道光帝对葛云飞父母赞赏有加,认为葛云飞之母张氏德行高尚,教子有方。
葛云飞(1789—1841),浙江山阴天乐乡(今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云飞村山头埠自然村)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勇抗英的民族英雄,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著名的定海保卫战中壮烈牺牲。
葛母张氏常给年幼的葛云飞讲述忠义之道,在母亲的教育熏陶下,葛云飞把岳飞的“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当作人生信条。公元1838年,葛云飞被调到定海,担任定海镇的总兵。一年后,葛云飞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回去“丁忧”,为父亲守孝。丁忧的期限为三年,葛云飞完全可以不用参加鸦片战争。但当他听说英国人悍然对中国宣战,满腔爱国热情的葛云飞二话不说,立即准备返回前线从军。据《清史稿葛云飞列传》记载,葛云飞母亲张氏当时说:“金革无避,汝受国恩厚,行矣,勿复疑。”临行前,母亲亲手染黑孝服,鼓励葛云飞把为国家尽忠放在首位,尽忠就是尽孝。
公元1841年10月1日,英军围攻土城,葛云飞以巨炮轰开一条血路,至山脚处,葛云飞左眼中弹,仍然奋力搏战,最后身受四十余创,炮弹洞穿肋骨,依崖而立,壮烈殉国,时年五十三岁。后来葛云飞的遗体被运回家乡,家乡父老无一不痛哭流涕,然而他的母亲却强忍悲痛,“曰:吾有子矣!”
(陕西省纪委监委、四川省成都市纪委监委、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纪委监委、浙江省淳安县纪委监委、安徽省长丰县纪委监委、四川省青川县纪委监委供稿;本稿件得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博物馆、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博物馆大力支持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芳源 文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