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用“高风亮节”形容人坚贞的品格与气节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吴宇轩

  我们常用高风亮节形容一个人拥有高尚的品德和使人敬佩的气节,为何用高风亮节形容人品格高尚、气节坚贞?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甲骨文中风与凤是同一个字,在古代风神信仰中,先民认为风是由巨大的鸟拍动翅膀产生的,这种能产生风的鸟就是凤凰,故崇拜凤凰为风神。《禽经》中说:“凤禽,鸢类。越人谓之风伯。飞翔,则天大风。”郭沫若《卜辞通纂》中指出:“古人盖以凤为风神。”后来由自然界的风引申为人的风操、风骨。“高风”最早见于《后汉书·冯衍传》。冯衍是东汉辞赋家,少有奇才,博通群书,王莽新政时隐居不仕,汉光武帝时,因与外戚交往被免官归乡,撰《显志赋》以自励。赋云:“沮先圣之成论兮,邈名贤之高风”,是说自己虽然不能遇到尧舜这样的明君,但依然会保持高尚的节操。

  《说文解字》中说:“节,竹约也”,本义是指竹节。因为竹子中通外直,宁折不屈,因而常用来形容不屈的气节,故而节也被引申为节操、气节之义,如《出师表》中有“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的说法。“亮节”一词出自晋代陆云《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其中说:“亮节三恪,侯服千祀。”这是陆云在好友豫章内史夏府君过世后写的一篇哀祭文,叙述了好友生前美好的德行、伟大的功业,并以亮节一词,形容故友的坚贞节操。

  因为“高风”和“亮节”都用来形容人的品格高尚,气节坚贞,后世遂将二者合用。这就是成语高风亮节的由来。

  翻开古代典籍,关于高风亮节的诗句不胜枚举。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算得上是大丈夫;文天祥兵败被俘时发出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慨掷地有声;于谦为官清廉正直,两袖清风,“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内心剖白读来令人动容……高风亮节,就是始终坚守正道,保持操守,将名节作为一种内心约束和道德追求。

  唐时壁州盛产一种竹鞭,因此地的竹子生在断裂的岩壁中,历经风吹日晒,弹性好、韧性强,故适合制成鞭子。由于交通不便,壁州鞭十分名贵,据《通江县志》载:“唐时邑产竹马鞭,名极四方,为朝中贡品,人争得壁州鞭为荣。”唐代名相陆贽曾获赠一根壁州鞭,但他却严词拒绝,唐德宗为此请人告诉陆贽“卿清慎太过”,一鞭一靴这样的小礼物,收下也无伤大雅。陆贽不但再次拒绝,还上奏唐德宗说自己身居相位,一旦贿赂的途径经他之手打通,收受鞭靴的贿赂之风便会愈演愈烈,最终一定会发展到赠金送玉。陆贽廉洁自守,一根竹鞭,彰显出坚贞气节与高洁品行。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广大党员干部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守正自持,正身律己,让人民群众真正从党员干部严于律己的模范实践中看到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发表日期:2020-08-03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打印此页
分享到:新浪微博  微信